本站公告: 
 
文献资料 您的位置:首页中华薛氏薛氏族史文献资料

海外华人家园唐人街

8/1/2016 11:13:38 AM | 4467882次阅读 | 来源:中华薛氏网


《海外华人家园—唐人街》专题展已于5月18日开幕,吸引众多观众参观,获得广泛好评。为进一步帮助观众了解展览,深入认识唐人街,从本期开始,微信公众号连续推出数期《海外华人家园—唐人街》专题展导赏内容。


►►►本期首先介绍“唐人街的形成发展”


唐人街的形成发展大致分为早期(公元16世纪以前)、西方殖民时期(16世纪以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三个时期。早期唐人街是海上丝绸之路华侨和平经商的产物,出现在当时的国际贸易航线以及华商来往频繁的北起日本、南至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沿海地区。西方殖民时期形成的唐人街主要是为满足殖民主义者的经济发展需要而发展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唐人街则更加呈现出传承中华文化、华人经济加速发展、中外人文交流、多元化和加速融入主流社会的发展趋势。



唐人街的“形成发展”


早期唐人街


宋元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移居海外的中国人逐渐增多。到了明代,早期唐人街已经形成,出现在华侨聚居较早的印度支那半岛和东南亚沿海地区港口城市。早期唐人街成为华商流寓之居、客寓之处。根据考古资料,12-14世纪苏门答腊岛东北海岸的中国城是在东南亚最早出现的唐人街之一。

汉唐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印尼三宝垄是早期华侨开垦地,郑和下西洋经过当地后,逐渐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唐人街。其地名即来自郑和小名。

15世纪初,在印尼泗水、锦石、杜板等爪哇北部沿海市镇,已有来自广东、福建的中国人流寓。

荷兰版画中的十五世纪万丹华商


15世纪到19世纪,安南(今越南)会安是东南亚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大批华商自17世纪起来到会安,形成越南最早的唐人街。

会安唐人街


唐、宋、元、明清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时期,东南亚早期唐人街通用中国货币。在南海出土了大量的中国瓷器和铜钱,印尼人民用中国铜钱和印尼民族形象制成印尼钱币人形工艺品。体现出中国印尼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史。

南中国海出土的清代铜钱和印尼钱币人形工艺品


西方殖民时期的唐人街


16世纪后,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东侵,殖民当局从中国东南沿海引进华工,促成东南亚荷属、英属、法属、西属、葡属殖民地唐人街的形成和发展。

东南亚西方殖民地分布图


19世纪中叶前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清政府被迫开放门户,准许中国人出国,大批中国农民涌进美洲、大洋洲淘金、修铁路、凿运河,这些华工在契约期满后居留当地并形成唐人街,转身成为洗衣工、商贩、菜农、果农、工匠、厨师等。

契约华工众生相


1844年,英国海峡殖民政府将新加坡直落亚逸一带划定为华人居住区域,形成新加坡唐人街

新加坡直落亚逸华人居住区


明清政府相继实行“海禁”政策,禁止人民出海移民,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准许英、法两国招募华工出国。1893年清政府废除“海禁”政策,允许华侨回国,中国人出洋谋生者日益增多。

清廷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19世纪中叶,澳大利亚华人主要居住在悉尼和墨尔本。

1850年墨尔本疏芬山金矿华人矿工建立的中国村旧址


1882年美国颁布排华法案,掀起了排华浪潮,散居各地的华侨纷纷涌入入旧金山、纽约等地唐人街。唐人街成为华侨的堡垒、避难所、贫民区。


美国排华漫画


1900年美国旧金山唐人街都蓬街区


西方殖民时期,华人工匠、小商贩等云集唐人街,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诚实的经商理念,艰苦打拼,为居住国的城乡建设、唐人街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早期菲律宾华人木工

19世纪后期美国洛杉矶从事渔业加工的华工


海外华人家园唐人街3

2016-08-0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唐人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殖民地纷纷独立,许多华侨自愿加入或根据当地法律自动成为居住国的公民。1954年中国政府宣布不承认双重国籍,鼓励华侨加入居住国国籍。因政治和经济原因东南亚华人出现了再移民潮,数百万华人再次移民到欧美发达国家。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移民海外的中国大陆移民急剧增加,在海外华人聚居地区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唐人街,旧唐人街也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1949年美国洛杉矶唐人街

20世纪70-80年代,越南、老挝、柬埔寨移居欧美的华人难民逾百万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国的唐人街人口激增,形成新的唐人街。

印支华人建设发展起来的法国巴黎十三区唐人街

20世纪末,经过改造后的秘鲁利马唐人街焕发出新的活力。


秘鲁利马唐人街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